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呜嘟项目简介及指法表

2022-08-29
心愉
179

一、土陶乐器“呜嘟”的渊源及研制

中国古代乐器以制作材料不同被分为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土、木、匏、革八类,谓之八音。埙和呜嘟属于土类,由我国最早的乐器泥哨发展演变而成。

埙和呜嘟是吹奏乐器,根据吹奏方式不同,吹奏乐器又分为开口吹和闭口吹两种。比如箫、笛是开口吹乐器,唢呐、葫芦丝是闭口吹乐器。埙是开口吹音孔的陶乐器,呜嘟是闭口吹哨口的陶乐器,曾被称为哨埙。1956年,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,它们用细泥捏成,据说是用来摹仿鸟叫声的,保存完整,经过考古学和音乐家们的考证后陶哨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。

昆明也发现过前人烧制的埙和呜嘟,但古代的埙和呜嘟只能吹出三五个音阶而不便用于演奏。至使呜嘟流传成小孩的玩具。据昆明的杨德云先生介绍,他从小喜爱乐器,因家境贫寒而经常自做乐器。除箫、笛、巴乌、葫芦丝外,也用陶制作埙和呜嘟。长期研制土陶乐器的制作和演奏。上世纪80年代后,他经常去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烧制。他制作的埙和呜嘟都是以八个手指按眼的八眼乐器,音阶排列合乎常规吹奏乐器的指法习惯。并研制出不变指法能变调的演奏法。能演奏13个自然音阶。他制作的呜嘟,已成为大中小各种调式的一个系列。最小的呜嘟不但能演奏乐曲,还能吹出100多种鸟叫声。他发明的“和声呜嘟”1996年获得国家专利,并获得1998年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。杨德云先生被认命为昆明市非物质遗产传承人。

由于纯手工,由于坚守传统技艺,杨德云老师产出的呜嘟并不多,如果你刚好有幸在学习,一定好好爱护它,别与硬物碰撞。

二、呜嘟传承人简介

杨德云,男,19474月出生,江苏人。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。曾任中国诗词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国际书画院副院长、北京千手观音残疾人艺术团艺术顾问,云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、云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、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,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、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师。

杨德云老师自幼学习书画,数十年从事格律诗词和对联的研究及创作,有大量作品被入选书刊杂志,数十幅楹联被选用于云南各风景名胜区。自创火笔书法,获得过三项专利。善于作曲、乐曲演奏和乐器制作,发明了和声演奏乐器和声呜嘟,多年研制土陶乐器,被评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长年研习诗词吟诵,是我省(滇派)普通话吟诵的代表性人物。

    徐心愉,原名徐慧琼。杨德云老师的徒弟,呜嘟项目传习传人。

联系人:杨德云、徐心愉

微信:13888636649

QQ42969448

邮箱:42969448@qq.com

1.png

来源:西南新农网
www.xnxnw.org西南新农网,立足昆明,面向云南,覆盖西南,辐射全国,真诚为三农服务